13511066123

(咨询时间:工作日 8:00-11:30,13:30-17:00)
邮箱:zhangxiangting@jilinyuantong.com
地址:吉林省临江市鸭绿江大街27号

践行绿色发展 打造低碳园区

来源:张信哲欧宝    发布时间:2025-10-02 04:58:24

  近年来,中海油惠州石化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全方面提升。惠州石化供图

  近期,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2025年惠州市绿色制造名单。其中,来自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开发区”)的乐金化学(惠州)化工有限公司、惠州宇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石化新材料企业入选市级绿色工厂。

  这是大亚湾开发区绿色发展的一个侧影。近年来,大亚湾开发区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理念,积极地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碧海蓝天兼得。翻开石化区大事记,一连串的荣誉映入眼帘——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广东省第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当前,大亚湾开发区对标世界一流,推动石化园区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奋力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从高处俯瞰大亚湾石化区,一条条管廊纵横交错,一座座银塔罐区连片成群,一艘艘油轮响着汽笛缓缓驶入码头。“起点高、发展快”,是行业人士对大亚湾石化区的评价。

  2002年11月1日,当时全国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破土动工。在大项目加持下,大批投资者、人才前来惠州,一举奠定惠州石化强市的基础。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亚湾石化区从始至终坚持绿色发展,对标世界一流,学习新加坡裕廊、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先进地区的经验,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高门槛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大亚湾开发区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制定了差别化环保准入评分标准,所有入园项目均执行严格的环评制度,提升环保准入门槛,严把环评审批关,实行精准招商、绿色招商。近年来,大亚湾石化区优先引进资源节约型、低能耗、低排放的项目。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引进,从源头控制污染,严守生态环保底线。

  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日益清晰。截至今年6月,大亚湾石化区已落户项目125宗,总投资3324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园区有13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电子化学品等优势产业链。

  如今,大亚湾开发区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两次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当前,大亚湾开发区坚持以世界级高标准做好“六个一流”,即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规模、构建国际一流的产业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配套、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基地、实行国际一流的管理服务、打造国际一流的安全环保,推动园区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石化”)和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壳牌”)比邻而居,生产装置悄然运行。这对“邻居”时常带着“特产”去隔壁“串门”,惠州石化带着丙烷、催化干气等产品,中海壳牌带着正丁醇、异辛醇。

  秉承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理念,两家公司在设计之初,就围绕石脑油、液化气、工业水、蒸气等物料互供做了大量工作,力求实现“1+1>2”的效果。在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将基础化工产品输送给邻近的下游企业,由此减少仓储成本、运输风险,实现产品就地转换的模式,被称为“隔墙供应”。

  实际上,在大亚湾石化区,企业之间“隔墙供应”已成常态。“好邻居”互助互利、共享发展,让废水、废气、废渣实现就地循环利用。目前,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发挥“隔墙供应”优势,推动园区原料就地转化,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达71%。

  比如二氧化碳,若是大规模任性排放,会对环境能够造成温室效应等负面影响。经过一系列处理,二氧化碳却能成为塑料,乃至啤酒、可乐、雪碧等日常消费品的原料。在惠州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一根管道从中海壳牌延伸入厂房内,化工废气在此进行净化、提纯、液化等处理,最终生产出食品级的二氧化碳,大范围的应用于可乐等产品。

  行业的人表示,隔墙供应主要有四大作用:一是节省企业成本,特别是减少了炼油产品出厂及化工原料采购的运输成本;二是降低出厂压力,隔墙互供降低了储罐、码头的占用,有利于平稳生产;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减少了在极端天气情况等因素下对化工原料供应和炼油产品出厂的影响;四是提升了物料的价值。

  大亚湾开发区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大亚湾石化区将大力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大亚湾千万吨级CCS/CCUS项目取得突破,创建“无废园区”“低碳园区”,布局低碳产业链。

  隔墙供应,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更实现石化产业绿色发展。近年来,大亚湾开发区空气质量持续优良,在惠州各县(区)中排名前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44,空气质量优良率95.5%;全区16条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水污染防治考核要求,达标率100%;近岸海域国省考点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安全环保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大亚湾石化区注重以科技赋能,提升基层监管效能,比如通过引入先进的环境监视测定系统、智能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措施,逐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早在2018年,大亚湾石化区启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安全、环保、应急、能源一体化“智慧园区”管理系统。近年来,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大亚湾分局全力建设环境风险预警信息化平台、环保智慧小脑平台,守护大亚湾的碧水蓝天。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大亚湾石化区建设了4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备,建立四级监测监控体系,确保污水达标后排放。强化近岸海域环境管控,已完成入海排口全面排查工作,覆盖全区63.1公里海岸线公里岛岸线。同时也加强地表水及海水监测,对石化区4条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海域定时进行常规监测。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全区建设了6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63种大气特征因子,实现智能化预警和环境监视测定功能;在石化区重点企业均已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调查评估,实施“一厂一策”综合整治,VOCS排放量削减50%;石化区企业采用清洁生产的基本工艺,重点企业废气排放口配套安装65套在线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生态环境部门对其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

  在危废污染管控方面,大亚湾石化区在32家危化企业的危险废物仓库安装了100个视频监控摄像头,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强化宣贯与帮扶管理,每年组织至少2次以上固态废料环境管理培训,帮扶督导企业提升管理上的水准;积极宣贯“无废城市”理念,倡导固态废料源头减量化、资源利用化、无害化,提升固态废料精细化管理水平。

  当前,大亚湾石化区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环境应急、排污证执行情况的监管,促使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和法规。在严格执法监管的同时,大亚湾开发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带领企业主动加大环保投入,使用先进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提升公司的环境管理上的水准和污染防治能力。

  在科技引领下,大亚湾石化区逐步迈向“无废园区”“低碳园区”的目标。各大企业纷纷利用技术赋能,在绿色低碳领域频出新招。比如,中海壳牌、惠州石化等企业积极地推进脱硫脱硝改造,国能(惠州)热电项目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已完成,大幅度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近年来,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石化”)积极践行绿色石化发展理念,坚信“废物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转变废物处置从“成本中心”思维向“价值中心”思维转变,理清家底,精细管理,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成本降低的双赢,变“废料堆”为“资源库”。

  在石化行业,污水处理场如同企业的“肾脏”,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生化污泥。过去,出于无规可依和审慎考虑,这类污泥被默认为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随着《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的发布和《关于加强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的通知》(环办固体函〔2021〕419号)等文件精神的正式实施,为惠州石化破解难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靠。2022年11月,经国家权威机构严格检测认定,惠州石化污水处理场产生的约10000吨/年生化污泥被正式鉴别为普通工业固体废物。

  惠州石化业务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如按危废处置,处置成本约2000元/吨,每年支出约2000万元处置费用,现在按普通工业固态废料管理,处置成本约500元/吨,每年仅支出500余万元,减少处置成本1500余万元/年。

  同时,惠州石化发挥上下游协同治理,委托下游装置采用“污泥薄层干化”工艺处理后,干化后约800吨/年的污泥外委建材单位制作建筑用环保砖,实现生化污泥资源化利用,减少危废填埋量约10000吨/年,真正的完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在日常生产运营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料、助剂、润滑油等产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类废弃包装容器。近年来,惠州石化积级建立完善废空桶资源化回收体系,组织成立攻关组,专题研究废空桶资源化利用。针对新催化剂装填后余下的200L废金属空桶、内衬包装袋和木托盘,组织仓储回收。惠州石化2023年、2025年在两次停工大检修过程中,利用200L废金属空桶约2万个,节省废催化剂空桶购置成本300余万元。

  催化剂是炼化生产中的“核心引擎”,在催化裂化、加氢精制等关键环节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使用周期结束,废催化剂含有重金属、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若采用传统填埋、焚烧方式处置,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引发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风险。

  面对废催化剂处置的行业难题,惠州石化果断摒弃“被动处理”的传统思路,将“资源化利用”作为核心方向,组建专业方面技术团队,摸清家底,开启废催化剂循环利用的攻坚之路。由于废催化剂成分复杂,含有镍、钒、钼等多种金属,回收提纯难度极大。惠州石化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每一批催化剂建立“身份证”,从装填、运行到报废,全程跟踪。

  在废剂处置过程中,惠州石化通过公开对外招标有资质的处置单位使用湿法冶金技术,高效提取其中有价金属,再生的金属材料再次返回催化剂制造产业链,成功将一项耗资巨大的成本项目,扭转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企业的废催化剂的处置取得显著收益。2025年装置停工大修期间,废催化剂实现处置收益700余万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100吨!益通生物质热电2025年第一批低温脱硝剂询比单采购

下一篇:【IPO前哨】GDR发行未果后赴港天赐材料能否获得青睐?